基隆市安樂區長樂國民小學沿革
壹.發展緣起
國家新城原名為「阿賜坑仔」,因有一住民陳天賜而稱之。清代即已成庄,又有人名為阿四坑(土尾重雄1897),當時亦為大武崙庄的一部分。
光緒年間始劃為基隆堡下的鶯歌石庄。日治初期為石碇堡的鶯歌石庄,大正9年地名改正,為基隆街下的七堵庄下的鶯歌石。二次大戰後,歸屬台北縣七堵鄉,直至民國36年劃歸入基隆市,成為七堵區的鶯歌里。民國70年,鶯歌又劃出三民、四維、七賢及五福里。民國72年自五福里增設六合里。民國87年又新增了長樂里,成為目前三個里的山城社區。本區多為山坡地,位於大武崙溪與新山水庫支流交會的地區,二旁的山丘並不高,隔著山嶺與七堵區的石厝坑相鄰。鄰近新山水庫有一先民所築,為灌溉所用的金龍湖(原為坑頭埤仔)。
早期先民的產業活動,為在溪旁河階谷地闢農田築水圳。民國36年時,曾於今基金一路、北二高附近,為開採大武崙煤礦,設置大興煤礦工寮。後因煤礦業沒落,民國61年,基隆市政府選擇鶯歌石,利用山坡地六一.一 六九零公頃規劃設立安樂社區國宅。於民國65年開始整地,陸續興建完成,並同時開闢聯外道路如基金一路、安樂路等及自強隧道,至民國73年始完工。
國家新城,是由地主李財、黃建智與前台灣省議會議員謝修平先生,於民國65年合力興建的大型社區。『國家新城』四個字之意,即是國家新城市、新希望之意。當時,還特地興建了一座明顯的地標—城門牌樓以資紀念。當新城初期工程完工後,立即有住戶遷入定居。起初只有八百戶人家,且最早興建的房舍是38巷,其次為36巷。後來32巷和34巷也陸續興建。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民國73年成立六合里。數年後,蓋起了「台北生活家」集合式住宅,緊鄰的「陽光清境」、「山海關」陸續興建。民國78、79年時,「翠湖山莊」也開始建造。爾後,建設公司因容積率等問題的考量,又積極在此投資,興建了「大衛營」、「龍騰大地」、「金閣」、「天嬌」等大型的集合式住宅。至民國87年,因人口大幅度成長,始設長樂里。數十年間,十多個獨立居住社區群,散佈在這緊密的山城空間裡。(以上文字內容轉載自基市安樂區五福社區發展協會印行之國家新城金龍湖步道導覽手冊)
隨著國家新城社區發展逐步成熟,居民對於社區內設置學校的呼聲與日俱增。因此在社區住戶與鄭林清良議員的多方爭取下,市府核定於樂利三街金龍湖畔設立長樂國民小學,民國81年8月19日市府敦聘尤雪娥女士兼任籌備處主任設校辦理校地徵收及先期規劃,是為長樂國小創設之緣起。
貳. 學校發展記要